在布朗大学就读是什么样的体验?
布朗大学(英语: Brown University,拉丁语: Universitas Brunensis),简称布朗(英语: Brown),位于美国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市,是美国八所著名常春藤盟校之一。 布朗大学也是美国靠前所可以接受任何宗教背景的学生入学的高校。 学校前身为1764年创建的美洲新英格兰英属罗德岛和普罗维登斯殖民地学院(英语: College in the English Colony of Rhoe Islan an Provience Plantations, In New Englan, In America)。 布朗大学的入学竞争极为激烈,本科生入学率仅为7%,部分专业录取率不足5%,这是全美所有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中列于第6最低的接受率。
布朗大学的资金资助项目每年以奖学金、助学金、贷款等形式向学生提供大约7亿美元的资助,这使得超过50%的学生可以获得资助。 布朗大学于1847年在所有常春藤盟校中最早成立了面向本科生的工程系,它同时也是最早开始重视传媒教育的高校。 截止2017年,共有7位校友及教职工曾获得诺贝尔奖(其中1位校友)。
那么,在这样一所大学就读是什么样的体验呢?
知乎答主--Nancy Xu
ABOUT ME: Brown '20, B.A.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我从2016年底就开始了这个答案的草稿,然而真正在学校生活的经历浅薄得不足一提,又矫情地觉得单纯地晒照片没什么意义,于是删了写写了删,一直拖到了两年后的今天。这两年多的时间不仅让我得以用各种身份参与到布朗的大小校园事件里,也让我对自己在这儿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有了更多的见解。我现在才认为自己勉强够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了。
写这个答案还有一个目的:今年是我在 Amission Office ***工作的第二年。我在一些英文平台及各种线下 college fair/campus tour 里分享过在学校的经历,但鲜少在中文网站上谈及这些内容。如果这些个人轶事能让更多的中文使用者对学校(以及我的专业)产生兴趣,甚至成为择校考量的一部分,那就真是太令人欣喜了。布朗给予了我太多温暖,我只能以这种方式做些回报了。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布朗,我会选择 “care”. 早在我进入学校之前,就幸运地和当时新上任的校长 Christina Paxson 女士有过数面之缘,她在时隔半年后在校园里见到我时,还能记住我的家乡和个人背景。这样的经历不是孤例,且很多时候甚至是自上而下发起的,不因对方的身份地位而有所动摇。我最亲密的导师 Richar Boucher 先生以前是 OECD 的副秘书长、合众国最高衔外交官,我靠前次见他是为了注册他的高阶课程而索要 overrie,而在此之前我们较早的往来是为几个不同的 club activity 进行的邮件沟通。他听说了我的来意之后,脱口说出了我的中文全名;虽然最后婉言拒绝了我,但花了大半个小时陪我慢慢计划本科期间的课程安排。这也是我靠前次意识到与教授社交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cause they're the people who truly care about every single stuent. 再到后来,因为学业和职业规划的高度交集,Boucher先生慢慢地成为了我的倾听者与领路人。无论我是在学习拉美政治、中东现代史、欧盟社会政策、还是美国外交战略的时候,他总是兴致勃勃地分享自己独特的靠前手经历,用英法中各门语言与我相谈甚欢。在我焦虑得最严重的时候,他会在每次见面时忽然变出一大把巧克力,直言困难就像是哈利波特遇到的摄魂怪,只要摄入足够的糖分,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我那几个月增重了整整十斤。
我一直在想,在布朗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就是遇到这些可爱的教授们。大一的复活节,当时的avisor看着我是不回家的国际学生,连着邀请了我三次去她家一起吃火鸡,我后来与她三岁的儿子和五岁的女儿成了朋友;大二的 final 后,polisci 教授给我写了一封长达两千字的邮件,不仅指出了我期末论文的待改进之处,还详细解释了相关领域的不同研究方向、向我引荐了几位学界知名的前沿研究者们;大三上学期的我决心去 DC 做 semester intern, 与曾经是白宫高级工作人员的 program irector 预约了半小时的 coffee chat, 她最后推掉了一整个上午的安排,为我打了三个小时的电话寻找不同领域的工作机会;再到后来申请CPT,学校里的三个 ean 和两个 concentration avisor 在一周时间内为我准备了四十多页的背景审核资料,以至于每个人对我的简历都倒背如流。每每想到这些,我总会浸没在无言的感激里。我在这个校园上遇到了太多超脱于义务之外的善意,而这一切都只能源于大家对彼此深切的关怀与爱。
作为一名国际关系 (IR) 学生,我的校园生活除了与学校互动之外,不可避免地需要与自己的专业打交道。布朗的 IR 部门属于 Wat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n Public Affairs (Watson) 的一部分;在我眼中,这是一所最能展现布朗教育精髓的机构,充分鼓励多元视角与辨证思维。举例而言,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前任主席 Michael Steele 先生和***全国代表大会的现任主席 Tom Perez 先生虽然政治立场迥异,但在这儿却是最好的搭档与酒伴。他们一起举办的讲座、带领的学习小组、甚至在 Watson 走廊或是学校酒吧里随机开始的 (可能是关于社会问题,更可能是关于选酒品味的) 辩论往往能吸引无数学生的参与。从学科设置上而言,我在这儿所学的专业内容也并不仅仅局限于修昔底德陷阱,而横跨了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公共政策、跨语言研究等一系列学科。在 Watson 学习的这些年也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自由主义的真谛不是特定的政治立场,而是对所有观点的包容、接纳、以及共感。
我比较过二三十所不同学校的 IR 教纲设置,发现 Watson 的课程广度与跨学科程度在全美无人能够与之比肩,较早有类似之处的大概只有以 grauate program 为主的 Princeton Woorow Wilson School, 这与布朗的办学初衷一脉相承。在对本科教育的热情与资源投入上,我坚持认为布朗是我见到过做得最好的学校:事实上,作为一所以本科生为主体的综合性大学,布朗时常会让我有自己在读一所文理学院的错觉。在这里,往往不乏低年级便成为重要课题的研究助理的事例;所有的教授都以投身本科教育为己任,有充足的耐心与经验慢慢带领年轻的研究者们探索全新的领域。
在学术之外,学校也会尽全力把所有的资源给予学生;举例而言,布朗每年会请到一些著名政治人物来做大型讲座,这学期的演讲者包括了美国前副总统乔·拜登 (Joe Bien) 、美国前国务卿约翰·克里 (John Kerry)、以及 2020年美国总统候选人伊丽莎白·沃伦 (Elizabeth Warren),这两年内的其他知名嘉宾还包括英国前首相大卫·卡梅伦 (Davi Cameron)、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 (Ban Ki-moon)、世界银行行长金墉 (Jim Yong Kim),等等。我有幸参与到不少活动的组织与安排中,并亲身体验了学校对于学生的放权:几乎所有与媒体、lobby group、赞助人、以及政治家本人和团队打交道的场合,都会放心地交由学生来主导,真正为学生提供世界优秀级的社交平台。这样的信任与支持,很难不令人动容。
当然大多数时间里,我的交往对象还是身边的同学。在这一点上,虽然其他友校也能提供足够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的社交环境,但我固执而偏见地认为布朗的同龄人圈子是最好的。在一所 ivy league 里当一只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的绵羊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做一个低调、正直、有主见而不随波逐流的真正聪明人却极富挑战性。从这个角度上说,布朗无疑是所怪咖学校,我遇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脱离于主流的爱好,并且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传统意义上的挣钱行业在这里鲜少能受到和其他学校齐平的热烈追捧,人们选择上的课、做的活动、加入的社团大概率是出于自身的探索欲,而非任何物质回报。此外,作为一所私立常春藤,布朗校园里不乏出身极度优越的学生,但世俗的标签在这里鲜少有人追捧。也正因为如此,我时常会觉得布朗是一座富有梦幻色彩的巴别塔,在涉足社会的前夕用实践告诉我理想主义从不是不可及的幻影,而是脚踏实地一步步前行的最终目的地。
用一条以前发的朋友圈截图来结尾吧:
Richar Snyer 先生是我拉美政治课的教授, Fernano Caroso 先生是布朗大学社会学教授,兼任巴西第34届总统。
在布朗大学就读,大抵就是这样的体验。
知乎答主--竹间
可能大部分人更关注的是作为本科生的就读体验,作为一枚PhD狗,我主要从研究生的角度谈一下布朗的就读体验好了。先上张图镇楼。
罗德岛州创始人Roger Williams和Downtown Provience
1. 学在布朗
布朗大学最出名的地方在于其自由的本科生"开放教纲"。布朗大学的所有课程都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本科生入学后在前两年并没有必修课,只需根据兴趣自由发展,然后在第二年末确定专业方向。想取得布朗大学的学士学位,你只需要满足四点:一,修满至少三十个学分;二,确定专业方向完成专业必修课;三,证明自己的写作能力;四,完成八学期注册(另外挂科不会出现在成绩单上) 。
Manning Hall
上面说的是本科生的教纲,实际上布朗大学对于研究生也是相当自由的。以我自己为例,在布朗大学的靠前学期,除了两门本系专业必修课之外,我还能选择一门其他系的课程,之后确定了研究生导师之后,在导师不反对的前提下,每年还能至少选择一门自己感兴趣的课。据我所知,周围的同学基本上每学期都会选一到两门课,而实际上只需要修满一个专业的八个学分就能拿到该方向的硕士学位,所以在五年博士学习结束后,有不少人都会拿到本专业以外的第二硕士学位。另外研究生院有一个项目资助PhD学生参加另外一个硕士项目,详情戳这里Open Grauate Eucation,周围就有几个同学得到资助去选修计算机或生统等专业。
Lyman Hall
2. 吃在布朗
布朗的学校食堂略难吃,以果腹为主,好在学校中间有一条商业街-Thayer street,两边遍布着各种风格的餐馆,从可丽饼(La Creperie),到墨西哥卷(Chipotle,Bajas),美式中餐(shanghai),希腊菜(Anreas),美国菜(Paragon),披萨(Antonio,flatbrea),印度菜(Kabob an Curry),韩国菜(Soban),汉堡包(BBC),冰淇淋(Frozen yogurt, Ben&Jerry),到赛百味等等等等,还有Starbucks,Au bon pain,blue state等咖啡店,大家基本都能各取所需。其实有时间有兴趣的话,离学校稍微远一点的地方也有很多选择,比如waylan square,wickenen st,owntown里也有很多不错的日韩料理,法餐,还有埃塞俄比亚秘鲁菜等各种神奇料理。(在此隆重推荐Los Anes餐厅,在Yelp上排名全美靠前00,主打秘鲁玻利维亚菜,龙虾海鲜饭是一绝,可惜没有羊驼肉吃,怨念)。
Thayer st一瞥,远处是science library
3. 玩在布朗
总体上说,布朗的气氛还是比较轻松自由的,天气好的日子,主草坪上总会有三五成群的人在一起聊天晒太阳。学校里的party略多,比较好玩的是每年的Spring Weeken Concert,还有毕业前的Campus ance。每学期考试周的时候,还会有管弦乐团在图书馆逐级而上演奏音乐安慰大家,还有好玩的Nake Donut Run,就是裸奔的男女给大家发甜甜圈。学校里有个非盈利性的Grauate Center Bar,主要面向布朗学生,我闲下来的时候经常跟朋友过去喝酒聊天打打桌球玩玩飞镖之类的。
Sayles Hall
看电影的话,Thayer st上有家专放文艺电影的小影院,owntown mall里还有IMAX影院。逛街的话,Thayer st上有几家零星的店,mall里也有很多专卖店。 差点忘了介绍普村最有名的活动-waterfire,每年从夏初到秋末,贯穿普村owntown的运河里都会被点上篝火,同时还会有音乐会与夜市。我总觉得waterfire就像一位佳人,松木燃烧的劈啪声仿佛是她的低吟,拂面的热度好像是她的呼吸,隐约的烟香便是她的体香,坐在岸边就如同依偎在她身边。这时候才会觉得,普村其实是一个多么适合恋爱的地方(唔,扯远了。。。)。
Waterfire in winter
总的来说,普村是一个宜居的城市,布朗是一个自由的学校。
以上。
知乎答主--王家懿
活得又自由又累,教授又逗逼又严谨,同学又浪又牛逼,学校食堂又难吃又非常难吃。教会我如何做一个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但又不aggressive的人,我做过最好的决定就是选择brown。希望这所学校可以继续chill下去,给每个学生机会建立自己的小小世界。
知乎答主--匿名用户
来这里有一段时间了,已经遁入佛门。 有时候看着其他 sophomore 已经开始为秋招四处奔波参加各种 info session 和 coffee chat,然而我连 career fair 都懒得去,感觉自己简直过着隐居一般的生活。
对 布朗这个标签已经麻木了,有时候会和朋友们自嘲我们是 ivy 中的三本,走在路上会指着食堂说 “ 看啊,这是三本的食堂,好难吃哦。 ”
每天睡到中午,在坐拥罗德岛城乡结合部风景的一百平方米的大床上醒来,然后去上课。 这学期上了一节哥特文学课,一节古希腊语诗歌,一节叙事学的英文系研究生课,还有一节酷儿日本。 虽然我们三本有时候会被称为 the easy ivy,但是不得不说文科课的 workloa 还是挺大的,甚至有甚于我之前上过的那所、以学术严谨压力大闻名的文理学院。
布朗整体上来说是一个学术资源 > 学生需求的地方(当然也有可能只是我们文科院系是这样)。 比如有教授和我吐槽,自己很想多招一点 research assistant,但是很少有学生感兴趣。 比如系里高兴地话会很慷慨地给 travel funing。
课外的话,因为打算读博了,所以一个 pre-professional society 都没加,倒是探索了一些很 unergroun 的社团。 比如每周六深夜在某放映厅和一群死宅一起看 EVA 的 anime club, 比如某个弥漫着黑色幽默和荤段子的 improv theater。
研究生课上有一位在 penn 读了本科的英文系 ph 小姐姐,看她在 blog 上说自己平生最喜欢狄更斯,喜欢凌晨三点在老式打字机上梳理情绪,喜欢 philly 二十四小时开放的 wawa,喜欢 philly 的一切。 有时也会想,如果最终选择去了 penn,现在又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在 college hill 上待久了,的确会怀念 philly 的文化生活。 比如在飘雪的冬天乘上 septa 去灯火通明的市中心听音乐会,这样的体验在这里恐怕是没有了。
不过每天在这里上学还是很幸福的,可以自由地学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谁还能管我。 这学期跟着一位东亚研究系的教授研究日本大正时代的少女小说,真的是做梦一般的体验。
好啦,
备注: 本文图文素材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