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来西亚那么多华人?
马来西亚华人(或华裔马来西亚人、大马华裔)指明清至民国数百年来自中国福建和广东、广西、海南等省迁徙至马来西亚的移民后代。华人是马来西亚除马来族以外的最大族群。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可追朔至汉代。唐、宋时中国和马来群岛已有频密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元代时已有中国人在当地定居的明确记载。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在马六甲 ( 明史称为:满剌加)停留,后来将马六甲、巨港(今属印尼)、泗水(今属印尼)等营建成其船队的大本营。至今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与郑和有关的遗迹。而且一些华人因为和当地人通婚,开始在马六甲定居,渐渐受马来文化的影响,繁衍开来。
此时开始,华人开始在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为组成马六甲重要的一个民族。明朝衰弱后,这些通婚华人的后裔由于交通不便、满清闭关政策等因素,开始与祖国关系疏远。在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况下,他们逐渐形成一支新的民族 —— 娘惹峇峇。娘惹峇峇的母语也由方言(主要是福建话)慢慢转变成夹杂方言以及马来语的娘惹峇峇语,但依然保留了各种华人的风俗仪式。
鸦片战争后的下南洋 —— 大量华人移民。华人大量移民今马来西亚各地则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当时清朝战败,中英签署《北京条约》,清廷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 ( 苦力)。由于当时英国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开发马来亚半岛,大量的华工(或称为苦力)从中国输入到马来亚半岛成为矿工、种植工人等。在蒸汽船使用后,华侨南来的数量更是急剧上升。此时到来的华人移民人数已经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称为 “ 新客 ” 。
这时期马来半岛的华人人口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因为劳工们的侨乡意识浓厚,大多都不打算扶老携幼来到马来亚定居,而是希望赚够钱回到老家故乡。大量的华人下南洋,充分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人挪活,哪里有生存的机会,就应该去往哪里。
到了 1929 年,全球开始经济大萧条。此时,华侨妇女开始大量移民马来亚,男女人口比例结构趋向平衡。二战后,由于世界进入冷战时代,英属马来亚正值马共叛乱,移民条例收紧,中国来马的移民潮逐渐减少甚至停止。此后华人参与了马来亚独立运动与马来西亚的建国运动,并在当地繁衍开来。马来西亚人不等于马来人有些人误将 “ 马来人 ” 当成 “ 马来西亚人 ” 的简称,这是不正确的。其实马来人只是马来西亚的民族之一,因此马来西亚人不等于马来人。马来西亚人指的是拥有马来西亚国籍的人士,当中包括马来人、华人、印度人(马来西亚三大种族)及其他少数民族。
此外,马来西亚政府将马来西亚的中文缩写正名为 “ 大马 ” ,所以 “ 马来西亚人 ” 的简称应为 “ 大马人 ” ,而非 “ 马国人 ” 或 “ 马来人 ” ,当地华人则被称为 “ 马来西亚华人 ” 或 “ 大马华人 ” 而非 “ 马来华人 ” 或 “ 马华 ” 。 “ 马华 ” 一词被本地中文媒体规范为马来西亚华人公会。
如今的马来西亚已经是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来马来西亚可以感受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俗,欣赏马来西亚各个时期所保留的历史建筑,感受马来西亚现代与传统的交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