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俄国诗人——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
童年时代
普希金在童年时代,由来自法国的家庭教师指导,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国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国语言。并且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城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城怀古”,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世纪——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制,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娜塔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
给普希金治伤的御医阿连特目睹了这一切,感叹道:“对普希金来说,没有被当场打死是他的不幸,因为他受尽折磨,痛苦不堪。但对他妻子的声誉来说,他活着回来却是不幸中的大幸。因为所有在场的人都看到她的无辜,以及普希金对她忠贞不渝的爱情是毋庸置疑的。”
普希金逝世7年后,一位善良的军人兰斯科依向娜塔丽娅求婚。她嫁给了兰斯科依,但内心的伤痛始终未能抚平,一生郁郁寡欢,直到51岁病逝,此时她和普希金所生的4个儿女都已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