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博到留校当老师,这条路有多难?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4-06-22 14:06:37
浏览量:
在毕业生们的众多人生之路中,“成为大学老师”肯定是金光闪闪的一条。
为此,学生选择硕士博士一路读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敲敲就业的大门。然而,选择走上这条路,到底需要面对哪些问题,会付出什么样的心血,又将收获怎样的果实呢?海外博士的主流方式是申请制,通俗来说就是我们需要去套磁,导师将根据申请者的经历来确定是否录取他;而国内的博士录取也逐渐开始推行申请制,这也就意味着博士的录取很大程度上参考的是一种非考试成绩的“软实力”,录取标准就会相对灵活一些。参考一下国内外博士项目的申请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学校希望通过这些材料了解学生的本硕成绩、语言水平、导师评价(主要以推荐信的形式呈现)等信息,其中学校最关注的,还是学生的学术成果、研究兴趣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博士申请比硕士明显更加关注申请者的研究经历,虽然美国的部分项目对申请者发文章的要求并不算高,但最起码要有 2 段左右足够扎实的研究经历才能比较有优势。申请制并不比考试制更容易,除了为各种研究经历而焦头烂额,推荐信也是件麻烦事,尤其是海外博士项目的申请,非常注重推荐信这样材料。有国外导师的推荐信,对海外博士申请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同学会选择到海外读 master 项目作为跳板。国内部分博士项目还在沿用的考试制,它的规则相对就比较简单了,只要能报上名基本都可以参加考试,只要每场考试之间不冲突,也可以报考很多个学校,考试内容大多是英语+专业课,按照最终成绩来决定是否进入复试,这一点对本硕期间研究经历不太突出的同学比较有利,不过最终复试中如何看待学生的研究经历还要看不同院校的倾向了。总之,无论你是想选择考,还是选择申请,是留在国内还是海外,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走上这条路之后面临的压力也很大。如果你还在比较低年级的阶段,其实可以多去尝试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再来考虑是不是要走上学术之路这个问题。如何去体验科研生活呢?其实本科期间就可以积极接触老师们手上的项目,面对面地去了解科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确定自己真的对它感兴趣、可以走下去,再去选择你的学术之路吧。首先,博士期间学习的内容可能会变得更加专精而抽象,它是为更进一步的学术研究而服务的,毕竟留校做老师,“教”“研”两方面能力都很重要。在港中文攻读文化研究专业的博士学位的 Jane 说:“硕士期间很多课程是博采众长的,人类学、艺术史等等不同学科的课程都可以去听,而博士期间课程理论性更强,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等课程非常抽象。”第二,博士生涯漫长,和“你教我学”式的本硕学习不同,从自身角度去选导师和选课题是件非常要紧的事情。一方面,如果找不到感兴趣的课题,短则三四年长则六七年的博士学习生活会非常的痛苦,撑不撑得过来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另一方面,没有好的、足够契合的导师,也就没有充满动力的研究生活,分分钟延毕警告这谁受得了。第三,博士对于学院而言,和硕士及学士阶段的学生不同,要学会主动找到自己的研究优势,独立 hol 研究项目。绝大多数博士项目都是有奖学金的,对于学院来说博士生更像是一个‘新员工’,你要更加了解这个系目前缺少什么样的新鲜血液,才能尽量找准自己的优势所在。”此外,还有一些额外的工作,比如作为助教去接触和指导学生,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还是要积极参加,为未来进入高校做好铺垫。相信很多人读博,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进入高校工作,而且是进入核心的教研岗位。那个就“进入高校当教授”这个目标来看,海外 or 国内读博,哪种方式更好呢?虽然大多高校不会要求应聘者都必须是海外博士,但“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确实常常出现在招聘要求里,而且无论是招收还是评职称,都会一定程度上向具有海外经历的候选人倾斜。不仅国内高校重视海外经历,选择海外读博,也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接触到海外的科研项目,更多学界大牛以及资源丰富的实验室,就这一点来说,海外读博还是有他的优势在的。不过如果实在没有这个条件,也可以在博士期间尝试抓住联合培养、访学,以及毕业之后的博士后项目的机会。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海外博士各种支出、收入和生活情况,大家可以做个心理准备:在国外读博也会有丰厚的资助和奖学金,也可以通过担任教学、研究助理来获得收入,当然这份工作肯定也很忙碌,被“压榨”成什么样也取决于自己的导师,不过基本上是可以 cover 日常生活的,不再像本硕一样是单纯的给学院“送钱的”。但整体上来说,国内外读博都是高投入,而并不能带来绝对的高收益的选择,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降低对教育回报率的敏感度,才能沉下心来做科研。如果你真的非常想要早赚钱、多赚钱并且家庭也无力支撑或不能理解你探索兴趣的行为,那么读博这件事,还是…嗯。这两年啊,高校求职市场上普遍存在学历过于内卷的情况,在大多企业中鲜少看到的博士学历,在高校却成为了最低门槛。很多博士刚刚毕业就想要进入 985&211 高校大院的教职岗位是非常难的,一般都需要刷几年博士后经历,发几篇大文章才有把握。当然进入高校的难度也会根据高校的不同而不停转变,但这个要求在近两年是在水涨船高,内卷压力有目共睹。当然,现在的大学教授们压力也是真的大,三年一评、非升即走,科研成果处处是坎,从普通博士到成为真正意义上教育部认定的正教授,享受国家雇员的待遇,似乎是一条一时看不到尽头的路。从博士走到教授,这条路的难点不仅在于辛苦,也在于要过这条路上每一个坎的要求都十分细致和严苛。博士毕业顺利、能进不错的实验室、发 CNS、评上青千…我们很难保证每一步都能卡在时间点上不翻车地把目标都完成。对于博士来说,进入高校就职、成为教授是最常见不过的职业规划,比如 Lola 就希望在社会学博士项目结束后能顺利的进入高校,但人生规划越精细,往往意味着遇到更多挑战,她还在为了这个目标不断努力。虽然博士文凭在企业招聘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博士生的付出并不完全成正比,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企业慢慢认识经营过程中部分专业理论指导的作用,也愿意给出博士生们更多机会。